开放平台:好学者成长服务平台
标签:影视关注  来源:金鹰娱乐  作者:李不准  发布时间:2009-10-24  ★★★加入收藏〗〖手机版
《阿童木》:我们看的不是电影,是记忆
摘要:《阿童木》:我们看的不是电影,是记忆…

请输《阿童木》完美归来
  《阿童木》电影上映最初宣传打出的口号就是“万众期待完美归来”。宣传方抢占的制高点很高,不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万众都在期待那个可爱的阿童木会完美归来。因为对于这个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漫画形象来说,它本身所附着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卡通人物,相信大部分70后、80后那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也都和阿童木捆绑在一起了。

虽然打着阿童木归来的招牌,电影还是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如果想要来怀旧的影迷们应该会失望,除了保留原著中的人物和阿童木父子的主线之外,电影中剩下的原著情节已不多。和很多改编自漫画的电影一样,大部分影片只是借了原著的壳,讲述的其实是新开发出的故事。

手冢治虫的原本主题其实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和人类发展的担忧和警示。想想阿童木诞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更加会知道这部漫画的喻意不会仅仅只是画出来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对战败的日本以及战争的反思是贴近那个时代的主题的。只是在现在这部电影里,相关的主题思想已经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机器人配角以及有笑点的台词。

这样的改动相信是为了更符合如今的时代,对于现在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人们来说,轻松愉快的主题是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很少人会愿意在电影院里去看一个庞大的社会论题。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的是现在的70后、80后人们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虽然生理的成长速度在加快,但是心理成熟的速度反而在放慢。简而言之,就是生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有更明显的拒绝成长的趋势。

《阿童木》如此风行,也正是由于这样一批人的存在。因为他们可以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再次回到自己的童年,再次缅怀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怀旧如此盛行,不是没有社会心理基础的。既然是如此,其实电影改编多少已经不重要,只要人物形象还在,最基本的主线还在,就足以满足一批人的喜好,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看的不是电影,是记忆。

(文/李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