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平台:好学者成长服务平台
学段:职业中期  学科:心理学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08-17  ★★★加入收藏〗〖手机版
摘要:本文介绍积极心理学的背景和发展现状、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指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

3、积极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2、积极心理治疗

塞里格曼(Seligman)(2002)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观察/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

四、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是1961年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和1962年成立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戈尔德斯坦等。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它看重人的积极面,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

2、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积极心理学是在前人研究的土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法论以及治疗观上,既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同时又有超越。

(1)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继承,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而积极心理学则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把那些难以量化,难以实证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化,并进行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