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教育社区:分享教育资源、实现共同成长!
标签:文学批评  来源:印象论坛  作者:廿一行  发布时间:2009-09-27  ★★★加入收藏〗〖手机版
桃源与人类之爱——读沈从文的《边城》
摘要:桃源与人类之爱——读沈从文的《边城》…

桃源与人类之爱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

现代文人中,对桃源结情至深者,莫过于湘西的沈从文了。在他那本著名的《湘行散记》中便有一篇叫作《桃源与沅州》,一开首即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按照沈从文的说法,湘西的常德即是过去的武陵。从常德沿沅水上行九十里,才到桃源县,再上行二十五里,方到桃源洞。千年前武陵渔人如何沿溪走到桃花源,这路线已难于考证。而现在想到桃源访古的游人,大多数只好坐公共汽车去。在陶渊明极富诗情的笔下,那里该是桃花夹岸。芳草菲菲,远客来到,杀鸡煮酒,避秦遗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沈从文在他的另一本书《湘西》中则说:“在桃源县想看到老幼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光景,并不容易。不过或者因为历史的传统,地方人倒很和气,保存一点古风。也知道欢迎客人,杀鸡作黍,留客住宿。虽然多少得花点钱,数目并不多。”

如今,桃源县已经成为湘西的旅游胜地。而对于桃源的存在向来广有争议。有人说先有陶渊明幻想的《桃花源记》,才有了后人附会的现实中的桃源。也有人认为,桃花源并不是陶渊明的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然而,不论如何,桃源在中国人心中,早已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希翼的情结,一片诗意栖居的纯净家园。这也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言:“千余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体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章也就增加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

沈从文先生就生在湘西的凤凰县,距离传说中的桃源并不远。自然从小受到一方水土灵气的浸染和熏陶,似乎命中注定了悠悠不尽桃源情。颇有意味的是,沈从文的家族史与陶渊明颇为相似。他们都生活在一个尚武世家。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赫,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而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功,25岁就官至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在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时跟随罗荣光一起镇守过大沽炮台,后来又参与过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凤凰苗民起义,以及后来的刺杀袁世凯的密谋。刺杀袁世凯的计划败露后,只好改名换姓,四处躲避。在沈从文10岁的时候,目睹了凤凰苗民起义失败之后“人头如山,血流成河”的大屠杀景象。这次可怕经历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重大的震憾,决定了此后一生的厌恶权力斗争,不愿参与政治的感情基调。

陶渊明年幼丧父,家道衰微。孤儿寡母,只好在外祖父孟嘉家寄生。孟嘉乃是当时的名士,陶渊明曾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记载他“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沈从文也由于家道的中落,不能继续读书,因此,15岁开始,就进入了军队生活。几年的军旅生活更是让他深刻地体味到民生的疾苦,接触到当地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而沈从文的外祖父黄河清考取过贡生,曾经在1892年编纂了一部十六卷本的《凤凰厅续志》,其家庭乃是当地惟一的书香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