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用胶片拍摄的活动影片时,标志了电影这一属于20世纪的艺术和娱乐形式正式登上人类文化舞台,7个月零13天以后,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当时被成为"西洋影戏",10年以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戏曲片《定军山》则标志了中国国产电影的开始。从那以后,20-40年代尽管战乱频频、烽火连绵,但中国电影还是出现了郑正秋、蔡楚生、费穆、阮玲玉等一批杰出的电影人和《孤儿救祖记》、《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一批标柄史册的经典影片;1949年以后,尽管政治风云常常使电影之舟处在风雨飘摇的危险中,但这时期我们仍然将《祝福》、《林则徐》、《林家铺子》、《早春二月》、《青春之歌》、《舞台姐妹》等一批优秀影片留在了中国电影的历史长廊中。随后的10年浩劫, 中国只拍摄了11部电影,其中8部是根据样板戏拍摄的舞台剧,中国电影几乎陷入了灭顶之灾。
新时期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柳暗花明、百废俱兴,书写了20世纪末的辉煌,也书写了中国电影历程的世纪末辉煌。
1978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11届3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正式跨入了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于与政治风云息息相关的中国电影来说,1978也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禁锢被解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法重新被作为政策获得了一定的现实性,中国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灾难性的历史成为电影取之不尽的原料,经历着悲哀和激情的人们可以真实或者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裹挟着整个时代变革的巨潮也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时?"。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电影观念和电影体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仍然有人狭隘地将电影继续定位于被无限夸大的政治功能,但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达成了新的共识:电影不再仅仅是政治的工具、政策的宣传手段,而是一种艺术、一种商品、 一种具有广义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文化消费样式。
正是这一共识,使中国电影业在生产方式、在生产体制上都开始了深刻的变革:电影机构走向了企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成为了电影的"上帝";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电影生产体制逐渐改变,1993年1月, 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实施细则》,1994年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电影的发行渠道更加灵活多样,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增扩了电影制作机构,电影出品权逐渐扩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前提;越来越多的国产影片由民营企业投资生产,越来越多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出现,使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文化品格;扩大引进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一流"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由于融资能力的增加,电影吸收各种资金进行生产,使影片的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年增长幅度为10%以上,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这一切体制上、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不仅解放了电影的生产力,而且也更新了电影的观念。尽管这一变革与这20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的进程相比常常滞后,但应该承认,正是体制的变革,为中国电影世纪末的辉煌提供了舞台。
正因为以改革为先导,在新时期这20年中,中国大陆生产的电影数量大约有2000多部,每年平均电影产量在100部左右,从数量上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符其实的电影生产大国,大陆的电影产量可以居世界各国、各地区前5名之内。而且,在1979年,虽然生产的影片只有50多部,但中国大陆电影的观众人次达到了279亿,平均每天有7千万次的观众看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至今为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记录,同时也为世界电影史创造了一个奇迹。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电影的观众人次大幅度下降,但从1995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再次复苏,电影重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获得艺术享受的重要途径。尽管有电视发展的巨大冲击,有娱乐消费市场的剧烈竞争,有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四面夹击,也有改革进程的缓慢带来的种种束缚,但整个中国电影事业在20年中仍然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