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是历史为电影人提供了契机。
这一时期中国影坛出现了四世同堂的创作局面,"第三代"电影人谢晋、谢铁骊、凌子风、水华、赵丹、谢添等重新焕发了青春;"第四代"电影人吴贻弓、谢飞、张暖昕、吴天明等以对电影语言的积极探索和对中国现实的人道关怀推动了中国电影美学的演变;而"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人则以一种"弑父"姿态,用空间化的视听意像和开放性的叙事形态结束了一个时代同时开启了一种新的电影传统;90年代以后,一批更年轻的被称为"新生代"的电影人则将自我的当代体验与世界性的电影潮流相融合,试图为中国电影注入一种更现代的气息……
正是几代人的共同创造,使我们不仅看到了象《西安事变》、《开国大典》、《周恩来》、《大决战》这样"再现"中国革命"创世纪"历程的"重大题材"影片,而且也看到了象《黑炮事件》、《小街》、《芙蓉镇》、《巴山夜雨》这样表现中国人在灾难性历史境遇中挣扎和坚守的"伤痕"、"反思"影片;不仅银幕上出现了象《秋瑾》、《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英雄故事和好人传奇,而且也出现了《老井》、《野山》、《人生》这样表述了当代人在社会转型状态下的生存体验的影片;不仅有《红楼梦》、《伤逝》、《鸦片战争》这样?"述说历史"的影片,而且也有《邻居》、《人到中年》、《本命年》、《心香》、《背靠背脸对脸》、《四十不惑》等表现现代普通百姓喜怒哀乐的影片;不仅有《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红樱桃》这样的国际化大制作商业影片,也有《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男婚女嫁》这样完全本土化、民间化的通俗电影;不仅有许多常规的电影情节剧,也有《城南旧事》这样感伤而抒情的散文诗电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这样富于造型象征性的探索电影,《孩子王》这样具有丰厚哲理感和文化感的思想电影,《爱情麻辣烫》这样的组合形态电影,《谈情说爱》、《有话好好说》这样的音乐化的都市电影,还有《民警故事》、《巫山云雨》这样的写实形态的电影……。完全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风格、类型、样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丰富多彩:主流与边缘、常规与实验、传统与现代、戏剧化与非戏剧化、本土化与国际化、政治意识形态写作与大众娱乐性写作……这些丰富多彩为中国电影探索、寻找、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开阔的参照性,正是如此多元的格局才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仪态万千、生机勃勃,也使得中国电影能够抖抖擞擞?"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20年以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电影基本是无知的,在他们所撰写的世界电影史上,几乎找不到中国电影的位置,在亚洲只有拥有黑泽明、大岛渚的日本电影?"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还能在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多少占有一席地位。但新时期20年,中国电影的成就却使得任何关于世界电影的描述都不可能忽略中国的存在,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的国家地位在国际社会上正在得到世界公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电影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从1950年到1980年,30年间中国电影(故事片)获得的国际奖项仅为31项,而从1981年开始--特别是从1985年《黄土地》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银豹奖、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西柏林电影节大奖开始,不到20时间,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电影奖项已经数以百计,而且几乎世界上所有的A级电影节的奖杯上都已经镌刻上了中国电影的名字,甚至主要为英语电影所垄断的美国的奥斯卡奖也多次提名中国电影作为最佳外语片的竞争者。张艺谋、陈凯歌已经作为世界级的电影导演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尊敬,甚至巩俐也因为电影而成为东方女性的象征被当作娱乐画刊的封面人物。
1978-1998,这20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正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一样,是辉煌而骄傲的20年。尽管中国电影仍然经历过许多泥泞、磨难,尽管这20年中国电影走过的道路依然曲折、艰辛,但中国电影为塑造中国形象、表达大众渴望、创造民族审美精神,为改革开放、发展进步这一伟大的时代主题作出了它有限但却重要的贡献。1978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所创造的1979年中国电影的高峰,以及在邓****南巡讲话以后出现的1995年中国电影的再度复苏,都将作为里程碑与新时期中国电影一起,被记载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
当然,目前中国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仍然还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电影市场潜力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开放的、竞争的、公平的电影体制的建成还有待时日,电影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国产电影的危机近年来也有增无减,路漫漫理想也漫漫。但是,有在百年风雨中磨练出来的生命力,有20年"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精神"基础,有无数电影观众和电影从业人员对电影的一腔热爱,更重要的是有通向民主、文明、富强的时代大潮作为"第一推动力",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电影的新世纪不怀有憧憬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