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形莫善于画”
美展上的中国画展区,有一幅江苏画家刘二刚先生的画作《山重水复》,在崇山峻岭和滔滔激流之间,画面上还有刘二刚画作中标志性的“白发老者”安坐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回到南京之后,记者联系上刘二刚先生,请他谈谈这幅画和60年美展。“这大约是我1993年画的吧。”刘二刚说,这幅画和他的很多作品一样,是借山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感触。1993年的中国,小平南巡之后,改革开放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美展选中这幅画,也许是因为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寓意正好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脉搏。”
范迪安认为,60年来的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鲜明的美术作品,其人物造型、画面色彩、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神情、风景处理、光线感觉都充满了时代的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社会主义家园建设的共同理想期,用非常明朗、阳光的精神面貌,以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体现在画面上。很多人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有两个字可以概括,就是“健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解放,打破观念,老中青画家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深刻性体现出来。2000年之后,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绘画风格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甚至绘画图像的表达更加具备信息时代的特点,这些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完全都是对应和同构的。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60年来中国美术的视角宽阔地驻落在社会发展变革和进步的各个方面,从而为崭新的时代与火热的生活造像“存形”,留下了历史和显示在不同艺术家画笔下的投影。
中国人找回了文化的自信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画刊》副主编靳卫红1985年进入南京艺术学院读大学,对“八五新潮”一点也不陌生,但几年后她却开始潜心水墨画。“一味学习西方,人家最多拍拍你的肩膀,表扬一句:‘学得不错’。但要人家能更多尊重你,坐下来认真地和你交流,你就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1995年,靳卫红就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荷兰“鹿特丹现代艺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为什么外国人自己掏钱请我们这些中国人去办画展呢?就因为很多当代中国人的美术作品里有‘中国人的东西’,代表中国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建树和中国文化的神韵。”
她认为,从“全盘西化”,到美术领域世界范围的“中国热”,再到中餐、中医、中国茶道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反映了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在世界舞台上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开始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并逐步重拾民族和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