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平台:好学者成长服务平台
标签:哲学艺术  来源:印象论坛  作者:儒帅哲师  发布时间:2009-09-28  ★★★加入收藏〗〖手机版
摘要:荷尔德林、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新神话 ——纪念海德格尔诞辰120周年…

八、经过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迷宫和特洛伊城,都是真实存在的,神话传说并非凭空虚构,柏拉图当年因为诗人“说谎”而把他们赶出理想国是不公正的,因为诗人不止没有说谎,反而“传”说了“神”的话。诗人将古老的事件和真理一代代的用语言,最初是口头,后来是文字,传诵下来,又带来了关于未来的启示。诗人在今天,是诗歌,一种文学作品,或者更加确切的说,是一种文化产品的制造者,这种产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感受。这样的诗人现在多如牛毛,在历史上也不缺乏。这种诗人是近代的产物,就如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一样,都是近代理性文明的产物。

海德格尔称荷尔德林为“诗人的诗人”,“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仅只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意的规定性而特别地诗化了诗的本质。”这句话可以总结为这样一句更简单的话,荷尔德林的诗,是原初的诗。那么何为“原初的诗”和“本真的词语”,如果我们用概念去解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那么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只有亲自去阅读和体味,才是通往理解的唯一道路。     在世界黑夜时代里,必需有入于深渊中的人们,因为“世界时代之转变的发生,并非由于什么时候有某种新上帝杀将出来,或者,有一个老上帝重新自埋伏处冲出来,”也就是说:“唯当时代已经借助于人在正确的方式发生了转变,诸神才可能‘返回’。”世界黑夜时代向黎明的转变,需要人们克服形而上学所带来的虚无主义。但是,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从存在的命运来思考,‘虚无主义’的虚无意味着:根本没有存在。……它被遗忘了。”存在不是神,但存在被遗忘的历史,也就是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所主宰的历史,恰恰也就是上帝缺席的世界黑夜时代。

面对着存在被遗忘和上帝之缺席的世界黑夜时代,诗人荷尔德林不仅道出了诗的本质,而且还提出了诗人的神圣使命:“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四方。”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海德格尔解释道:“诗人庄严地吟唱着酒神,追踪着远逝的诸神的踪迹,盘亘在诸神的踪迹那里,从而为其终有一死的同类追寻那通达转向的道路。”这种转向,即是对二千多年来,由最初的柏拉图主义,逐渐在理性形而上学的演化中,形成的由逻各斯中心主义所主宰的现代工具理性文明的克服。

九、在柏拉图之前,思维与存在,能指与所指,主体与客体,词语和事物,艺术与哲学,都是同一的。这种始源的整一,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开始分裂,最明显的体现是诗歌与哲学的分离,在哲学产生以前,原初的诗里先在的包含着思想和真理,正是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诗歌受到了两项谴责。“首先,诗制造了影象(images),而非对事物原本的理解,换句话说,假象伪装成了真实。其次,诗有道德或政治上的缺陷,因为它怂恿满足欲望,尤其是爱欲(Eros)。”(《诗与哲学之争》,[美],罗森著)在这两项指责中,后一项是以对现实中城邦的影响来说的,而前一项,则涉及到我们所说的哲学上的真伪问题,也就是真理和真实的问题。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就是诗歌不是对绝对理念所进行的正确模仿,是摹本的摹本,和真理隔了两层。也就是说,哲学的意见陈述,与事实相符合,而诗歌却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诗歌所言说的是假象而不是真实。诗人在用诗歌说谎,而谎言会对城邦产生不好的影响。

柏拉图指责,是基于他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即所谓正确的真理,就是陈述或意见与事实相符。事实则来源于对世界上唯一真实的理念原型的模仿,理念是一切事实的基础,也是本质。正是柏拉图的抽象“理念”导致了形而上学哲学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一切二元的对立项,都由此产生出来,这就是德里达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正是柏拉图在现实生活之外,提出一个抽象的,无法自圆其说的“理念”,才导致了形而上学哲学对一切真理发生的源头——存在的遗忘和遮蔽。

“形而上学是存在本身历史的一个年代。”这就是存在本身被遮蔽的世界黑夜时代。因此,“形而上学就是虚无主义。”为了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提出了形而上学终结之际,思想的任务问题,哲学曾经将思想和追问真理的权利据为己有,当哲学终结之时,正是思想再度自由之时,那么,思想将以何种方式存在?既然思想不再去追逐抽象的理念、实体、物自体、绝对精神,那么它应该追问什么呢?当然是被形而上学一直遗忘的存在。

这种追问早就已经开始了,对海德格尔来,说荷尔德林的诗歌,就是对存在的追问。正是在荷尔德林,以及紧随其后入于深渊的贫困时代的诗人的诗歌中,存在之真理才被完好的保留着。因此海德格尔的哲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贫困时代诗人之诗歌进行了解释。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思与诗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更是走向存在之真理发生的道路。

对于贫困时代的诗人来说,他们既是倾听者,也是言说者,他们在世界黑夜入于深渊之中,去寻找远逝诸神的踪迹,“做诗乃是对诸神的原始命名,然而惟当诸神本身为我们带来语言之际,诗意的词语才具有它的命名力量,……诗人之道说是对这种暗示的截获,以便把这些暗示进一步暗示给诗人的民众。”贫困时代的诗人如同古代神庙里的祭司和先知,作为诸神和人之间的中介,将神的暗示带给人类。正是诗人被赶出理想国之后,诸神的暗示才在形而上学主宰的时代里音信全无,神的语言和暗示,才成为了“传说”中的“神话”。诗人的道说才成为了谎言和疯言疯语。诗歌才沦落为一种文化产品,或者更高雅的说法,作为一种个人抒情的艺术,以及人类精神的表达。原初的语言已经被遗忘殆尽,本源的诗歌也已经失落久矣,世界黑夜的时代久矣,人们已经不再能倾听诸神的暗示,人被抛出他的存在家园亦久矣,漂泊无根的异乡人,还能找到回归精神家园的道路吗?

十、荷尔德林、尼采和海德格尔三位诗人思想家,给我们带来的是诸神怎样的暗示?他们如先知一样向我们说话,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在将来,或者正在到来的神,会以何种方式来救助我们走出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让我们不要再妄自揣度,还是到他们留给我们的文字之中,去寻找通向新时代曙光的暗示吧。